顯示具有 風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風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熱帶氣旋瀕少與全球天災增加?

在過去7年,西北太平洋由年初至8月中有多少個熱帶氣旋呢?

2003年 - 12w
2004年 - 18w
2005年 - 10w
2006年 - 12w
2007年 - 09w
2008年 - 12w
2009年 - 11w
2010年 - 05w

究竟今年發生了什麼事呢?



且看全世界的情況又如何?

「全球熱帶氣旋活動仍然處於30年來最不活躍的狀態... 自從 2005年颶風卡特利娜以來...全球熱帶氣旋 ACE (計算一年熱帶氣旋醞含能量的數值 - 累積氣旋能量) 減半... 北半球 ACE 低於平均的 50%,西北太平洋低於平均的 17%...」 節錄自 Ryan N. Maue's 2010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Update

我們曾經以為溫室效應會帶來越來越多及越來越強的熱帶氣旋,但近年來似乎是相反的下降趨勢,這意味著什麼呢?

雖然熱帶氣旋活動好像轉趨淡靜,但世界各地發生的其他天災卻是有增無減...
熱帶氣旋減少和地震、高溫、暴雨等等好像無關,但又好像有關,在那處有關呢? 我想,它們都是同在地球上出現的一些異常現象,地球其實不大,這系統內每一個部份都緊緊相連,一個部份的異常必會觸發另一部份的異常...

從前的我,會竭力追尋這些天災異象的原因,但現在,我知道我無法一一明白,我只能數算這些天災,數算這些日子...你說,還會有多少呢?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2010年風季前期形勢小析

自3月尾 02w 以來,南海以至西北太平洋便一片沉寂,未見季風槽明顯活動,更莫說 03w 甚至初旋的出現,今年風季是否會整體延遲呢? 西北太平洋的大氣情況又有何種異常活動呈現呢?

從一些表面跡象,我們可看到以下形勢:

1.香港4月及5月雨量偏少 (見香港天文台每月天氣摘要),據新聞消息,華南在年初有旱災,而近一兩個月則轉為水災情況,似乎今年的梅雨鋒有偏北的現象。

2.參看以下熱帶風場異常的分析,南海至西北太平洋的東風帶呈偏強現象,這意味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也是偏強的,且東西走向較為明顯,這可能抑制了季風槽,而強化了梅雨鋒 (低壓槽)。



3.參看以下MJO活動週期分析,顯示今年南中國海及菲律賓附近太平洋常為MJO之乾潮活動,即對流發展被抑制,且整體而言也鮮見較強的濕潮活動(對流活躍期)



根據香港天文台消息,最近這個維期一年多的小型厄爾尼諾有結束的跡象,目前ENSO接近中性狀態,並於年底可能發展成拉尼挪。

按目前情況,何時有機會發生初旋呢 (今年第一個熱帶氣旋警告)?

追索目前形勢,有點像 2007年,相似之處如下:

1. 2007年也是近年遲來初旋的年份,8月才出現初旋。當時帕布即為本港帶來8號風球,那是當年第6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也是當年第7個熱帶氣旋。 (帕布回顧)

2. 當年的第3個熱帶氣旋 03w 要直到 7月4日才出現。今年至今才02w,加上目前MJO情況,可以相信要到7月才有03w是不足為奇的。

3.根據記錄,2007年也是一個由厄爾尼諾轉入拉尼挪的過度時期,那年剛好結束了由 2002-2007年的一個輕度厄爾尼諾,相對來說,今次的厄爾尼諾似乎比上一次更為輕微?

以上只是很粗糙地看一些現象和比較一些相似點,因此無法歸納什麼預測,但可以讓大家作個參考,也可以嘗試從這些線索去猜想一年風季的始末與形態可能有什麼因素影響或考慮。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淺談北極震盪

作者:Sam Lau

多謝凱兄再次邀請我為這個 blog 寫文章,今次要寫的是有關數十年震盪的問題。「數十年震盪」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如果我說「北極震盪」的話,大家這陣子倒應該看過或者聽過幾次。其實氣候學上的數十年震盪,大概就包括太平洋準十年濤動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北極震盪 (Arctic Oscillation, AO)、大西洋數十年濤動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 等這些陸地與大氣或海洋與大氣的長期互動。雖然我們其實並不知道這些濤動的成因,但是在過去的研究和觀察中,我們還是可以理解到這些濤動的影響。

最近幾個星期北半球出現廣泛的寒冷天氣,就是北極震盪強冷相的結果,北極震盪冷相時,北極冷空氣因為高緯西風比平時弱而能夠伸展較南,因而較易出現北半球中高緯度多處同時出現寒冷天氣的狀況;反之,當北極震盪是暖相時,冷空氣傾向縮回北緯八十度的北冰洋圈內,冷空氣南下時也會傾向只「選取」其中的一至兩個爆發點南下。就過去的幾個星期而論,北極震盪的冷相位確實是相當之強:十二月月平均的數值為 -3.41,是 1977 年 1 月的 -3.77 以來最低的數值。不用找了, 1977 年 1 月也是個北半球廣泛寒潮的例子,而再往歷史數的話,過去五十年北極震盪低於 -3 的還有 1963 年 1 月、1966 年 1 月、1969 年 2 月以及 1978 年 2 月。由這處可以看到,過去三十年我們確實是沒有這樣強的冷相,這是由於 1978-1979 的那個冬季開始,北極震盪開始了其整整三十一年的總體暖相時期,至今個冬季,北極震盪才以這樣震撼的方式回歸冷相。

有趣的是,雖然遠在北回歸線以南,但香港由於連接龐大的歐亞大陸所以也會受到北極震盪所影響。研究顯示在上次北極震盪由冷相轉暖相之時,香港的冬季趨勢溫度一下子就彈跳了 0.8 度,原因大概就是北極震盪令南下西伯利亞地區的冷空氣減少,東亞地區的季風從而整體偏弱。今次回歸冷相,或許會令香港冬季的趨勢溫度有所下調,大家未來三十年見到較寒冷冬季的機會應該會比過去三十年高少許。

今個冬季走了一半多一點,零九年是個厄爾尼諾年實在令很多人想到今個冬季是個暖冬,但偏偏就爆了個北極震盪強冷相,令這個冬季在走勢上與 1976-1977 的冬季有點相像,這樣下來,我也就大膽一點估計今個冬季最終會是一個冷冬,以看看一個月後我的臉上是不是會多了幾隻雞蛋。:P

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比較09與08的風季

2009 年八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港,其中包括一個九號風球和兩個八號風球,其勢力逼1999 年風季,我們甚至以為莫拉菲會使香港再現十號颶風信號。而 2008 年則有六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港,當中也有一個九號風球和三個八號風球。

究竟本港 2009 年的風季較為「激烈」,抑或是 2008 年的風季較為「激烈」呢?

若按發出熱帶氣旋警告的紀錄來看,似乎不易比較和得出結論。讓我們來看看熱帶氣旋破壞指數 (TDI) 的年度總計,這指數考慮到風力、雨量和風暴潮各項因素,也許較為客觀。

計算顯示:2009 年總 TDI 是 8.19,2008 年總 TDI 是 8.96,似乎 2008 年是較為「激烈」的風季。

若我們再細分而看,究竟是風大還是雨大呢?我們可總計每年的「TDI風力比重」和「TDI雨量比重」部份。得出

2009 年的風力總計是 6.21,2008 年的風力總計是 6.12,

2009 年的雨量總計是 1.66,2008 年的雨量總計是 2.39,

似乎 2009 和 2008 年本港受熱帶氣旋影響下的風力是差不多的,但雨量方面 2008 年較明顯地比 2009 年多,這也是 2008 年風季「較激」之處。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火山爆發與明日之後


12月21日菲律賓發出火山爆發警告,當局表示在菲律賓中部的馬榮火山可能在數日內爆發,附近的居民需要緊急撤離。立時聯想到最近看的《2012》,當中黃石公園的火山爆發是最深刻的片段之一,當時我在想,若果我是面對2012的一人,我會否也像那瘋子一樣站在山崗上迎向死亡呢?

言歸正傳,很多人都可能認為電影中的天崩地烈和火山爆發是誇張失實,但再看一看網絡百科,不難得知背後的根據,原來黃石公園是目前全球唯一活躍的超級火山,近幾年該地區地質的異常變動頻繁,包括地震,地表隆起等,雖然沒有證據顯示該超級火山會在以後的幾年內爆發,但該火山一但爆發,將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火山爆發,估計火山灰將覆蓋全美3/4的土地;而且火山噴出的毒霧和煙雲更會引發全球性氣象災難,其中包括全球氣溫平均下降12--15度,赤道下雪,季風消失等有如《明日之後》所呈現的滅絕性災難。

當然,現在這樣說可能有點危言聳聽,但換過角度想想,也發現我們所認識「世界末日」的事件諸如溫室效應、殞石撞擊之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地球現在還適合人類居住,背後有千千萬萬的條件恰到好處,但在地球歷史上,其實只是處在於一個短暫而脆弱的平衡之中。

我們不能知到明天會是如何,我們現今若是在忙碌營役之中,又是否應該找一些時間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現在努力爭取的東西是為了什麼呢? 什麼才是有永恆價值的事情呢?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四颱共舞

今日颱風凱薩娜剛在越南登陸,強度正減,而在菲律賓對開西北太平洋上的低緯度地區則同時出現著 18w 及 19w 兩股熱帶氣旋,當中19w作為弟弟卻長得較哥哥快,先增強成熱帶風暴,搶了「芭瑪」這個名字。再後來至傍晚,又有一個20w出現,殿定了西北太平洋四颱共舞的這一個畫面。


曾有人問過西北太平洋上試過同時出現多少個熱帶氣旋?這十年追風以來,我印象中是試過五個,大約是在2000-2002年之間發生的事,在衛星雲圖上仿佛構成一個奧運五環,只可惜當時沒有好好的做記錄,現在已很難証實,若有有心人找到資料,請告訴我...無論如何,今次這個情況也不算常見,實在是東經130E至170E之間今個星期都一連串地有熱帶擾動,奇怪的是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正十分旺盛,季風槽不算活躍呢!有可能是和海水溫度特別高及高空輻散環境有關,明確原因仍有待研究。

隨著凱薩娜在陸上消散,四颱很快又會變成三颱的局面,這三颱其實還不算颱,只是介乎熱帶低氣壓至熱帶風暴間的強度,有說它們會互相合拼,又有說這形勢有點像 1979 年泰培的初始情況,究竟後來它們的發展結果會是如何呢?這的確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網民想像三颱合拼的構圖(來自中國颱風論壇)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莫拉克淹沒台灣


莫拉克颱風,成為歷史上最多雨的颱風!氣象史上單日降雨的排行榜前十名,莫拉克就佔了九名!昨天光是一天,屏東下了一千四百多毫米的雨,創下史上新高!南部山區短短兩,下了超半年的雨量,氣象局在上修總雨量,不度破表!嘉義最高,可能達到2900豪米。」(華視新聞8月9日報導)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氣侯資料,本港平均一年雨量是 2000~2500 mm,而香港的最大單日雨量是1998年6月9日的411.3毫米 (那次雨災之後香港設立了暴雨警告),可見莫拉克使台灣一天下了一年的雨,而且其紀錄是在香港的六倍以上。可以想像台灣的受災真是十分嚴重。
分析及評論說,今次莫拉克為台灣帶來如此暴雨,理由有三
  • 莫拉克靠近台灣時移動緩慢
  • 莫拉克在台灣以西,環流剛好爬上山面,形成地型雨
  • 莫拉克的環流相當廣闊,且引進了活躍的西南氣流
目前,台灣有很多地方都斷電斷糧,還有失去家園,失去家人摰愛的苦痛... 願我們都起來施以援手,無論是捐獻的,抑或為災民禱告,希望能給當地災民一分支持和安慰。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颱風莫拉菲最新消息


[風暴最新消息] 預料莫拉菲將在星期日早上最接近本港,與風暴相關的雨帶將為本港帶來狂風大雨。按目前預測途徑,莫拉菲可能在香港以東100公里外登陸,若時如此,則香港會較多時間受西風吹襲,因地型阻擋保護,本港境內受普遍烈風吹襲的機會較低。但另一方面,需留意莫拉菲現時已是一股颱風,加上最近剛開始轉向偏西路徑,故還需要特別留意未來12小時風暴向西移動的幅度,待路徑穩定後,才可有更確切的風力預測。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今年風季會是如何?

1. 剛剛有今年第一個一號風球,是遲抑或早呢?

每年第一個引致香港天文台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熱帶氣旋,又稱「初旋」。參閱香港天文台技術文件 460,當中這樣說:「從 1961-2000 年的分析數據中,初旋平均出現於6月18日,最早發生在1967年4月9日,最遲在1998年8月9日」。最遲初旋的紀錄在在2005年被珊瑚的8月12日所打破。至於今年,初旋出現在6月20日,相當接近平均值。

2. 南中國海及西北太平洋至今合共三個熱帶氣旋,是偏少嗎?是受到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嗎?

讓我們來簡單比較一下過去 5 年同期 (截止6月下旬) 的情況
















2009年 -- 03w
2008年 -- 07w -- 強拉利娜
2007年 -- 02w -- 接近中性 (終年 26 tc, 03w在7月初)
2006年 -- 02w -- 接近中性 (終年 26 tc, 03w在6月尾)
2005年 -- 04w -- 厄爾尼諾 (終年 25 tc, 05w在7月中)
2004年 -- 09w -- 厄爾尼諾

(ENSO數據來自澳洲氣象局)

簡單這個比較,很難看出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與熱帶氣旋生成有何種關係。但或許可以看到的是,今年較為接近 06,07 年中性的情況。

又看一看澳洲氣象局最新南方濤動的消息。氣侯數值預報說今年下半年有轉為厄爾尼諾的可能,這表現為過去數個月赤道東太平洋水溫上升,且信風減弱。不過即使預報屬實,相信厄爾尼諾對風季的影響也要留待下年風季才見明顯。

3. 總括而言,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對今年風季的預測如何呢?

本站認為今年會較為接近 06,07 年的情況,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大約共有 26-28 個熱帶氣旋可能有四至五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港,有一至兩個可能為本港帶來烈風或以上風力 。

值得留意的是,以往秋季被譽為是風季的最後一擊,如今好像買少見少。記憶中在九十年代如謝柏、寶斯一類的秋季超颱,又有2000年象神一類的轉向風,看東北季候風加熱帶氣旋所構成的壓梯,使颱風在數百公里外香港也有頗強風力的這份氣勢,近年又去了那裡呢?這會不會是氣侯轉變的其中一個結果呢?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新的熱帶氣旋分級制

香港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在今年3月18日的記者招待會中宣佈(連結),天文台今年開始會將「颱風」分為三級(請比較附表),以下是引述講稿中所記述的內容:「為了讓市民對較強的颱風更加提高警覺,我們決定將目前的「颱風」分為三級,即「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請大家注意 :不論那一級颱風正面襲港都需要發出十號風球,市民都需要採取全套禦防措施。」

究竟天文台基於什麼因素而作出這決定,並認為這樣分級的確可以提高市民對較強颱風的警覺性呢?會不會是傳媒的聲音呢? 去年小弟曾聽過一些傳媒比較說,美國和台灣也有把颱風(即中心風力每小時118公里以上的熱帶氣旋)分級,為什麼香港卻沒有這樣分呢?是不是香港比較落後?如今天文台終於把颱風進一步分級,是否值得讚許?

不過,天文台的分級方法卻是有別於其他國家的(請比較附表),我想其中一個考慮是,當熱帶氣旋影響香港時,大都因近岸影響而減弱了。過去二十年來,都很少時速超過 200 公里的颱風直接威脅本港,所以香港分級有別於其他地方,我覺得也有其合理性。

不過,傳媒卻指出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問題,就是「字面混亂」的問題,例如說:「一個強颱風威脅本港而只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市民會如何理解呢?但我自己卻認為,似乎不見其他國家會有這些誤會,難道香港人語文能力特別差?還是香港人批判力特別高,力求完美呢? 在此,小弟其實並不是想帶出什麼結論,只是想帶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大家從更廣闊和更客觀的空間去思想和討論這個新制度。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拉利娜的第一擊?


剛過去的颱風浣熊,是罕見在四月襲港的熱帶氣旋。連繫拉利娜現象和在南海的路徑形態, 不其然聯想到 1999 年的利奧,亦自然心裡會問:今年會否好像 1999 年的風季一樣激烈和精彩呢?

說到早發出的熱帶氣旋警告,不明白傳媒何矣在報導時強調浣熊破紀碌地最早發熱帶氣旋警告, 但明明後來卻說只是戰後最早,還說明戰前有更早在四月初襲港的熱帶氣旋, 那麼這個報導是不是前後矛盾地誤導人呢? 看來大部份人都會自動濾掉戰前前後這個 keyword, 把浣熊看成是有史以來最早襲港的熱帶氣旋?

休息了接近半載,第一擊即具威脅的浣熊,自然多一點時間留意, 還為本站警告的首頁粉飾小修,再看一看有沒有什麼新的預報資源, 發現了 wind profile 和降雨機率,更加有數值預報颱風路徑集合! 真是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回想一下,以民間颱風預測的角度來看預報方法,其實都不停變遷進化呢! 現在好像來到集合預報的年代了,講求集合多個預報來比較,個人的主觀預測相對來講越來越少了 。 而在專業角度上,隨著數值預報的精進,機率化預報亦是一個新的趨勢。

預報浣熊當中最大的意外自然是它所帶來的暴雨。 數小時內有 200 毫米降雨會是多少十年一遇呢? 平時看雷達見所謂的眼牆雨帶,橫掃香港時卻是不外如是的幾陣大雨而矣, 今次竟然「堅過石堅」,實是預報上的失敗。 大概是忽視了風暴和西風槽合併,並且低空急流所帶來的影響力, 看大範圍形勢甚至有一點阻塞環流,這類型的颱暴雨好像並不多見, 可能只是自己少見多怪,因為以前沒有那麼多分析資料, 大概單純說螺旋雨帶帶來暴雨就算了, 沒法看到熱帶氣旋如何與其他天氣系統互動而產生更大的破壞力。

2008年1月5日 星期六

最新ENSO動態

根據澳洲氣象局在 1 月發出的南方濤動報告表示,拉尼娜的狀態已在太平洋確立,且發展成熟。預料此狀態最少會在整個 2008 年春季維持。看來今年的風季初期很大機會會受到拉尼娜的影響,也計有較多的熱帶氣旋會影響南中國海。目前的南方濤動指數與 2006 春天時的程度相若,意味這次拉尼娜的強度可能和 2006 那一次差不多,看看那一年熱帶氣旋影響本港的數目有 7 個,沒有八號風球,但就有經典的派比安。綜觀而言,今年的風季也是值得特別留意的。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海燕與楊柳

差點兒就遺漏了兩個熱帶氣旋,它們真是出現得神不知鬼不覺,在遠遠的西北太平洋上,當羅莎這個超級颱風萬眾矚目之際,它們就俏俏的來,俏俏的去‥‥

國際編號0716 - 海燕
生成時間是10月6日早上,生成位置是28N,172E附近,壽命18小時,最大強度是熱帶風暴 (35 KTS)。

國際編號0717 - 楊柳
生成時間是10月6日下午,生成位置是33N,156E附近,壽命18小時,最大強度是熱帶風暴 (35 KTS)。

兩個熱帶氣旋均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熱帶擾動級別,但日本,香港,台灣等均定性為熱帶氣旋。兩股熱帶氣旋都相當細小,且在一天內轉化為溫帶氣旋。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帕布「回馬槍」忽然八號



帕布路徑曲折離奇,一個「回馬槍」使得天文台8小時內先後發出 一號、三號及八號風球,實屬極為罕有的情況。「忽然」八號,打工仔齊齊下班,巴士地鐵大排長龍,水洩不通,實在因為天文台 發出警告信號的時間不當嗎?
民眾普遍都認為八號風球是發得不錯,問題在於發出的時間敏感和太快,從而導致混亂。作為打工仔的我,當然也喜歡一個八號帶來的額外假期;但如果以科學精神理據為本而論,我就覺得今次發出八號風球是不達標準的,從風力而言,僅離島地區間中吹烈風,市區強風的讀數也難找到一個,這麼說,其實三號風球已經足夠了。
今次帕布我大的問題是,帕布真的重新增強為熱帶風暴嗎?
倒不知到香港天文台有沒有什麼秘密數據測得帕布中心附近有烈風風力,但我就是見到當帕布中心在本港西北部登陸時,該區附近並 沒有錄得持續的烈風風力,我很需要強調「持續」這一點,偶爾有 些離岸及高地站錄得一些烈風就定性帕布為熱帶風暴的話,實在是太過倉猝,如果是這樣的話,恐怕日後有很多在兩級邊緣增強減弱 的熱帶氣旋,不停地要被升格和降格。
帕布直趨本港,它是熱帶低氣壓還是熱帶風暴成為是否需要發出八號風球的決定性因數。可以說,天文台為保障市民安全而保險一點,只要有一點點烈風就應該升了,以防風暴直趨時造成突然的風力急升,會十分危險,這個情況其實也見於帕布第一次橫過香港以南時,全港風力兩小時內的急升與驟降(其中長洲和橫欄島有烈風或暴風)。如果真是基於這點而個別升格,我覺得可以接受,畢竟天文台是向人負責的機構,所以作決定除了基於科學,也應考慮人的因素。
這樣看來,天文台今次升格和出八號,是賭運氣的,很不幸地,天文台輸了這一局。八號出了,境內沒有多少站錄得烈風,甚至強風。最清楚的是看本站的風力指數,一直都只徘徊在強勁水平的下限,真是說三號風球也很勉強。

所以,我覺得今次交通大混亂,很大因素是帕布路徑怪,時間尷尬。帕布長期在十分接近香港的水域兜兜轉轉,強度又介乎熱帶低氣壓與熱帶風暴間上落,兩個敏感因素,加上敏感的上班中段時間,天文台只能與上天鬥一場又一場的賭博。可能就今次個別事件上說,是人掌握了很多所謂的資訊,卻做成決策錯誤,天氣的莫測,實超過人所能想像,上帝的創造是奇妙深奧的,人又如何能測透呢?

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雷暴陣風有增加趨勢?

5月18日一場雷雨的陣風又導致有貨櫃倒塌而引致有人受傷 ,記得兩年前的一場暴雨也有類似事件,在葵涌錄得每小時135公里的陣風,這是自1985年該區有風速數據以來,非熱帶氣旋情況下所錄得的最高陣風紀錄 。發覺有類似的意外,都像是近年的事。究竟香港雷暴引起的陣風是不是有增加和比以往強的趨勢呢?

根據香港天文台一份研究香港暴雨長期趨勢的科研報告 (Regional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of Hong Kong Over the Past 50 Years),本港過去五十年的雨量的確是有增加的趨勢,其中又以市區特別明顯。有理由相信是和香港市區的發展,熱島效應加劇有關。而根據香港天文台雷暴日數統計,本港雷暴的次數亦同樣有上升的趨勢。

根據所提及的科研報告,熱島效應加劇暴雨和雷暴可能有以下原因:

  • 冷氣機排放熱力,高密度建築使熱力不易散卻,近地面氣溫上升。市區與附近環境的溫差,還有地面與高空溫差,加強了局部地區性大氣不穩定度,使對流加劇。
  • 市區空氣污染嚴重,空氣中懸浮粒子的增加可成為水氣凝結核,使雨雲形成。
  • 人造的地表增加摩擦力使低層輻合加強(估計高密度大樓亦增加了風洞效應)亦使陣風加劇。
雷暴陣風的成因,是由於水滴下衝時拖曳氣流,強烈的下沉氣流到達地面後向四方八面輻散,形成大風。雷暴陣風的時速可以超過每小時 100 公里甚至達颶風程度,相當於十號風球。

雷暴陣風時間短促但強勁,破壞力不比熱帶氣旋弱,實在不容忽視。香港天文台現在已有在雷暴發生時警戒市民陣風可能發生的情況,而市民亦應該在暴雨的日子對這種陣風提高警覺!

2007年2月16日 星期五

檢討發波制

首先在這裡恭祝大家新年進步,願新一年風調雨順。

來自立法會今年二月二十六日的一份會議文件中,見到香港天文台就派比安事件而檢討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的事宜,似乎已經得出一定的結論。文件指出,香港天文台將會修訂目前熱帶氣旋警告之定義,把原先以維港風力作發警指標,擴闊範圍至近海平面的八個自動氣象站風力讀數為發警指標。其中,這八個打鼓嶺、濕地公園、沙田、啟德、西貢、青衣、赤立角及長洲等。

根據研究統計,修訂後的警告機制,香港平均會年將多0.5日發出八號風球。而2006年的派比安亦有需要發出八號風球。

小弟認為作出修訂是必需實行的事,而這也是眾多風迷早早提出的建議吧。至於揀選這八個氣象站是否合理,小弟也難以置評,大致可以相信天文台的研究結果,而且看風季實戰下的效果如何吧。

2006年11月7日 星期二

預測不能的結局

最近大熱電影死亡筆記 2,海報標題為「預測不能之結局」‥我覺得用來形容這個 11 月的一號波 - 西馬侖亦甚為貼切。

西馬侖進入南海後本預測是西進趨向越南,但不久然轉向西北本來完全不想過要有一號戒備信號,亦不以為會有什麼影響,但就突然出現一條小西風槽,因尺度細,所以很多數值預報都「測不到」。這小槽一出,香港上空即時打開一個副高大缺口,這個「預測不能之情況」都算是經典了。

這天氣既預測的不能,偶爾總帶比人點點的興奮



西馬侖最後還是在海上減弱,成為東北季候風手下亡魂,說他是無疾而終,又不是,是有疾‥而且死的難看,結局令人有少少失望吧 

最後幾乎向正南行的路徑,十分強行似的

在 joke 新聞組,有人笑說香港開了防衛牆,因此令西馬侖 90 度 U Turn 折返了

2006年8月4日 星期五

派比安的謎思

派比安橫過南海北部,距離香港超過 200 公里,但本港境內已普遍刮起烈風甚至暴風。 在新聞報導的層面上,就是多班航機取消,貨櫃被吹倒,六百多棵樹被吹倒或折斷,這個數目比約克襲港十號風球時還要多。

而在一般市民,包括我自己親眼在市區所見,就是垃圾桶被吹翻,遮骸遍野,滿地樹枝樹葉,還有在風中猛烈搖曳的招牌,絕對是八號或以上風球的景象。

在追風者層面,有風友在紅磡碼頭錄得每分鐘出現的頻密烈風,三十分鐘一次的暴風,還有時速142公里的颶風陣風。也在氣象資料分析的層面上看,香港風力指數創下新高,破了九號風球杜鵑的紀錄,還有昂平氣象站時速超過170公里平均風力,214公里陣風,連風速計也被吹壞了!

在所有層面來看,派比安襲港都是一必需發出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的案例,那怕天文台是因社會因素抑或人為因素,延誤了,就以選擇性的理由去掩飾錯誤,以為可以醞天過海?

鬧天文台‥已經有很多人鬧了,小弟在此不再浪費氣力,而嘗試從其他角度看派比安,我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派比安距離這麼遠,也可有如此風力?說是危險半圓,但派比安也不是移動得這麼快,半圓效應不似這麼明顯。論氣壓梯度,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是強,但也是遠,看也只是中對流層較大梯度,也許是派比安的風場結構有點特殊,他的烈風圈暴風圈較大?但為什麼呢?

也看派比安的環流,少有地在近岸地方也可以在北半圓保有不錯的環流結構,這都是我們從科學與研究層面上值得思考的地方,派比安創下這個可能是史上最強的三號波,不單是在於香港天文台的失誤,他的失誤,背後還是有一些大家不明所矣的地方,就是使人預測有誤差,異於尋常的地方,我們想想‥看看‥ 

別人是難以改變的,鬧又鬧過,從可增進知識的方向看,就是找出問題的細節探討,在於人為以外,其實的確也是有些大自然的詭異,告訴我們,人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測天掌握到未來,我們所知的其實很少,老天來一個小變手,你不夠 Fexible 就會被弄得人仰馬翻,有所謂的命運,但人也可在命運當中靈活而適應作出最佳決策的,香港天文台,這次錯,其中一個地方也就是不夠靈活多顧慮了,香港天文台,何時會學精一點呢?

2006年3月15日 星期三

拉利娜重臨

消息都不算新了,但心水清的朋友相信已從傳媒得知,又或在本站的1月氣侯回顧那裡看得到,就是拉利娜今年重臨世界了。

大家都立刻回想到1999這個拉利娜年,利奧、瑪姬、森姆、約克、錦雯‥今年風季又會否有如當年那麼熱鬧呢?照目前情形來看,應該就不似了,因為目前的拉利娜遠較1999年那次為弱,數值預報目前的結果是未來3至6個月ENSO為弱拉利娜至中性,即目前趨勢是拉利娜未有進一步發展的跡象,而且留意2月份近秘魯的水溫有所回升。

那麼今年拉利娜會如何影響熱帶氣旋活動呢?01w剛剛出現過了,但強度甚差,卻已見東風之力,一下就逼它衝入南中國海了。我們若分析躍溫層動態,可發現近菲律賓西太平洋方面的最大暖水區仍在海面以下數百米,它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上升,當它到達海面時,菲律賓以東海域升溫,介時有可能幫助醞釀一些較強的熱帶氣旋,加上東風增強,它們進入南海的機會應該會較去年為佳。

謬論一篇,讓我以一句廢話作結:言之尚早,我們就繼續看看拉利娜未來數個月動態如何吧!

2006年1月25日 星期三

HKCOC.com - 2006

今日,hkcoc.com 正式由 Namezero 轉移到 Scicube,這代表什麼呢?

這代表 hkcoc.com 這域名由外國來到香港,這代表登入 hkcoc.com 的連線速度提升了 30 倍以上,這代表 hkcoc.com 再不是 redirect 形式的一個 frameset。

當年註冊 hkcoc.com ,是通過 Namezero 免費註冊的,條件是要以 frameset 形式展示廣告。後來 Namezero 強制收費, hkcoc 品牌建立,域名的重要性漸漸提高,因此小弟也附費了。不過,在 Namezero hkcoc.com 始終是一個 redirect 網址,hkcoc.weather.com.hk 仍為核心的域名基地。

因此今次域名轉移是很重要也具有意義的一項工作,hkcoc.com 這域名更易為人所記得,因此它也應該取代成為核心域名,而再不是一個 redirect。再者,回來香港扎根,連線上這個網址不再經過萬里海底的 Cable,速度和穩定性自然大大提升。

這就是域名 hkcoc.com 的故事了。

好了‥2006年了,展望一下風季好嗎?

我全無做過任何研究,這裡純粹靠估。去年剛過了一個淡季,想今年應該會正常一點,最少有一個八號波吧!西北太平洋在1999至2002平均每年有30個熱帶氣旋,但2003至2005特然跌至僅得25個。2005年底的天氣異常最少會延伸至2006年中,所以熱帶氣旋偏少的陰影會繼續,我估2006年應該有24-26個熱帶氣旋。

本站瀏覽量也來作個預測吧,當目標也好。

過去兩三年,本站年總瀏覽量也不見太大躍進了,大致是已進入了成熟期。2004年網站時常故障,2005年風少報告少,所以年總訪客都不比2003年多,倒算是「維持」水平罷了。互聯網的使用者年年增加,所以一個網站如果年年維持穩定瀏覽量,沒有增長,那也算是退步了。不過2004和2005業績因提及的負面原因影響,所以也算是與大環境同步的。

因此,假若今年風季較為正常,網站服務應沒大問題的前題下,年總訪客可望有400,000人,以致總訪客數可挑戰2,000,000關口。

各位買家!請多多入市!多謝多謝!(不知不覺已經當股市地說 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