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8日 星期一

假如溫黛今年正面襲港

作者:Alex Ng

為什麼我會撰寫本文呢? 很大原因是今年非典型肺炎在本港肆虐,令市民措手不及。加上年初有玄學家預言本年農曆七月(即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二十七日期間)會有嚴重風災。試問現在誰人不覺得災難會隨時發生呢? 故此希望藉本文的模擬災情加強大家的危機意識。

就以非典型肺炎在本港肆虐為例,香港人是犯上了對預警沒有作出相應措施防範這個大錯! 其實去年十一月非典已在廣東爆發,二月達高峰期,兩地來往頻繁,可是港府竟沒有作出應變及向市民作出警告!市民也沒有居安思危的心態去加強個人衛生,結果疫症一發不可收拾。

因此我很擔心如果不幸言中在農曆七月有嚴重風災,到時香港會變成怎樣? 會不會重度SARS覆轍呢? 所以我就大膽假設本年有一個強度如溫黛的颱風正面襲港下出現的破壞情況,目的不是去嚇怕大家,更不是想大眾不安,而恰好相反是想市民大眾了解一些潛在危機,從而提高警覺性及早作出準備。

首先簡介一下颱風溫黛在1962年造成的破壞以作參考﹕

1962年9月1日溫黛正面襲港,其所引發的風暴潮造成百多人死亡。

其間在大老山(海拔588米)創出本港最高陣風每小時284公里及打破天文台(海拔72米)有史以來最高陣風記錄,達每小時259公里。

假設溫黛今年襲港,風暴潮的危機應該相對減低了很多。但風這個因數應該取而代之成為破壞的主要來源。在60年代高樓大廈不多,所以在80年代中之後興建的摩天大廈是否經得起259公里的陣風真是一個疑問。屋宇處在1983年修訂的風力效應守則,建築物最低應可抵受50年一遇的最高陣風風速。一般樓宇最低可抵受250公里陣風。而一些較高的大廈應可抵受300公里陣風。但現在市區高廈林立,風洞效應容易發生,風力可能會瞬間激增。所以一些合規格的樓宇也不代表絕對安全。另外在風力效應守則生效前興建及一些疏於修葺的樓宇潛在著很大的倒塌危機。近年一些偷工減料及97年前後的短樁樓宇也是有潛在危機的。以溫黛為例,市區是可以出現259公里的猛烈陣風(即約71m/s)。如投入風壓公式 P=0.125(V²) P代表受力, 以Kg/m²做單位、V代表風速m/s 得出 P=630.125Kg/m²

即溫黛吹襲時建築物每平方米面積受力大約是1390磅! 我想這時香港的樹木、玻璃窗、燈柱、路牌、懸掛招牌及一般設施等等……..七成或以上都會受破壞。 所引起的混亂場面,起碼一至兩星期才可收拾。

模擬當時災情會出現多棟樓宇倒塌、機場、道路、樓宇、基礎和社區設施受嚴重破壞、船隻沉沒及擱淺、低窪地區水浸、交通停頓、停水、停電、通訊中斷、廣播中斷、物資短暫缺乏、謠傳四起、家中意外(指玻璃破裂等所做成),高空墮物意外等…….故此無論是對人命、民生及經濟都是災難性的。

在此希望市民在風季前作好準備,詳情可到天文台網頁瀏覽。

要記住防患於未然,居安思急的心態應常在心中。不然災難來時就變得不知所惜。

1962年颱風溫黛吹襲下洋船在北角沉沒

利奧與我

今天是利奧的生日,但他已去世,在三年前的今天,利奧活過一星期左右就去了,但他的出現不知改變了多少人呢?最少,他改變了我。

利奧不是人、也不是動物,他卻是大自然中最威猛的角色--熱帶氣旋(颱風)。

1999年是一個特別的年頭,一共有五個熱帶氣旋直趨香港,所以這年好像喚起或是加深了很多人對氣象的興趣,我是其中一個;還有互聯網這一個工具的幫助下,從前各自追風的人,從那一年開始聚首在互聯網的一個區域當中,他們先從這虛擬的世界中,經過這一種興趣結識,其後逐漸了解,聚會後有見面的機會,就從僅為虛擬面上的聯繫成為現實世界上實實在在的朋友,甚至好朋友。即是有未見過面的,但長期的對話間早已把大家的心拉近,彼此已組織成一個團體,這不單是一個氣象興趣的組織,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際社區。

雖然我在98年末已開始上網,但那時已是冬天,所以我還未開始在網上留意天氣變化,直至利奧襲港,大約是99年5月1、2日的時候,我就第一次從網上追風(即留意颱風動向),並偶爾找到一班也是愛風之人的,就在一個名為「香港氣象局」的網中,一個名為「熱帶氣旋自由講」的討論區內大談利奧動向。早在我十歲小時,由於平時沒什麼做,所以我已有留意打風的事,這不單是希望有額外假期,而是覺得打風時的氣氛很吸引,這氣氛有兩方面,第一是街外橫風橫雨的震撼,第二是由傳媒而來的一份緊張,例如收音機的風暴消息,颱風定位熱線的繁忙;我本身也佷想親身感受這份緊張感,但當時我隨了記錄定位、畫路徑圖外還有什麼做?除非我是天文台的職員,不然真的很難真正因打風而繁忙和緊張,不過這份刺激我已經可在今時今日親身體驗。

99年利奧襲港以致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我也想做個繁忙和緊張的追風人,所以我當時在新聞組(newsgroup)中發表了不少利奧的消息,可惜那裡的人沒有給予什麼回應,或只是問有沒有假放,這使我感到十分沒趣。直到當晚,我找到「熱帶氣旋自由講」這討論區,遇到一班同道中人,這可真使我十分興奮。因此,我開始在討論區討論利奧的消息,也收到相當的回應,而且從中學到很多很多東西。見到別人那麼厲害(對氣象的認識),這更激發我的雄心,而從中學習自已分析的技巧。就那天開始,我不再只聽天文台所發出的消息,而開始利用互聯網這寶貴的工具自行搜集資料,進行分析並和人討論,又加上自已成立的網站,貴人(當然是香港氣象局的網主們)賞識,氣象這興趣更是和我的人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今天,每當打風落雨的日子,我雖不是天文台內的工作者,但我已和他們一樣繁忙,那份如臨大敵的刺激感和氣氛,我已能充份感受到。更甚的是,這是我的興趣,不是我的職業,因此我寫起報告(公開對外的民製颱風報告)來可有很大空間,也學到很多深入的知識。不過即使是業餘活動,當辦起事來已有一份強烈的責任感存在,叫我不可做得馬夫;而當聽見別人的回饋和讚賞時,那份滿足感更是不能言喻。

承開始時所說,自利奧那天起,氣象迷間在網中相聚,組織,以至今天成為一團體社區,我自己能親身見証這個過程,投入其發展的任務,這應當算是氣象給我的最大價值和禮物。還能有幸結識一班可以交心的好友,給我這生至今莫大的改變,這也可算是一種緣份,十分奇妙。

1999年的颱風利奧自南海以來,吹襲本港,
不知喚起了多少人對氣象的興趣?

2003年4月2日 星期三

乘龍追風 (上)

乘龍追風,這種詩意,是我這陣子躊躇滿志的一個小小憧憬‥

沉睡的巨龍,經過一番心思細想後,我決定把其命名為「翔龍」。

當牠甦醒後,伴隨著那新來的力量和富有生命的名字以後,我就乘坐牠追風逐雨‥

期待著看看翔龍會有著什麼樣的光芒與風雨共奏~

***
除了OD外,另一個給我很大共鳴回響和震撼的就是追風的舞台,作為一個擁有具一定知名度的追風網站網主來說,以網追風的感覺,真是長如布匹,不知從何說起‥

在非典型肺炎期間,有十四歲少年竟利用網頁散播謠言而令全港顛覆‥這一點可以想像網絡的影響與震撼可以如何厲害‥如果利用這股力量去置於一項興趣方面又會如何呢?

從前我們風迷追風都是一個個獨己行動的,看街境、聽風聲、打電話、畫路徑、聽廣播‥‥簡單得很‥‥有一份緊張和對自然的感受,卻有一點孤單和分不到的分享‥‥

於是當我們都上網了,在討論區和聊天室中相遇,我們除了在打風時看街境、聽風聲、打電話、畫路徑、聽講播外,還會找到以往很難找到的知音人,就借此開始共同交流了彼此對風雨的感覺,展現一個人的感覺,有另一個人共鳴,自會得到雙倍感覺的現象。

再進一步,如果是作為一個匯集同志的主導者,那快感的加倍就更不能言喻,追風有兩種形式:真是出街追風和追蹤熱帶氣旋動態兩方面前者不是常見,也因危險而不鼓勵,而後者則男女老幼,老少皆宜,而且也不一定要等到橫風橫雨,都能體會到那種追風的刺激。

在打風時,熱帶氣旋的最新消息就是形勢氣氛和追蹤颱風的主要導體,所以,若有人能在網上發報詳盡消息,那他就作為這個追風活動的導體,但作為這一個角色,得先付出不少呢~

首先是持續搜集資料和定時更新的責任,還有保持資料準確、質素、快速的一份壓力,最後是不論那場追風戰事是否精彩,都要如常行動的一份幹勁和熱誠。

就是要有這三方面的付出或本質,這個追風網站才可以一直運作下去,並有幸得到追風者的擁戴和信賴。但當你做得到以上付出後,那份因別人信賴的回應和支持,就會使你那追風的快感提升十倍,這就是使人更為著迷於追風的地方。(記著是追蹤颱風動向而非親身出街食風那一類)

...(待續)...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