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颱風浣熊,是罕見在四月襲港的熱帶氣旋。連繫拉利娜現象和在南海的路徑形態, 不其然聯想到 1999 年的利奧,亦自然心裡會問:今年會否好像 1999 年的風季一樣激烈和精彩呢?
說到早發出的熱帶氣旋警告,不明白傳媒何矣在報導時強調浣熊破紀碌地最早發熱帶氣旋警告, 但明明後來卻說只是戰後最早,還說明戰前有更早在四月初襲港的熱帶氣旋, 那麼這個報導是不是前後矛盾地誤導人呢? 看來大部份人都會自動濾掉戰前前後這個 keyword, 把浣熊看成是有史以來最早襲港的熱帶氣旋?
休息了接近半載,第一擊即具威脅的浣熊,自然多一點時間留意, 還為本站警告的首頁粉飾小修,再看一看有沒有什麼新的預報資源, 發現了 wind profile 和降雨機率,更加有數值預報颱風路徑集合! 真是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回想一下,以民間颱風預測的角度來看預報方法,其實都不停變遷進化呢! 現在好像來到集合預報的年代了,講求集合多個預報來比較,個人的主觀預測相對來講越來越少了 。 而在專業角度上,隨著數值預報的精進,機率化預報亦是一個新的趨勢。
預報浣熊當中最大的意外自然是它所帶來的暴雨。 數小時內有 200 毫米降雨會是多少十年一遇呢? 平時看雷達見所謂的眼牆雨帶,橫掃香港時卻是不外如是的幾陣大雨而矣, 今次竟然「堅過石堅」,實是預報上的失敗。 大概是忽視了風暴和西風槽合併,並且低空急流所帶來的影響力, 看大範圍形勢甚至有一點阻塞環流,這類型的颱暴雨好像並不多見, 可能只是自己少見多怪,因為以前沒有那麼多分析資料, 大概單純說螺旋雨帶帶來暴雨就算了, 沒法看到熱帶氣旋如何與其他天氣系統互動而產生更大的破壞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