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比較09與08的風季

2009 年八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港,其中包括一個九號風球和兩個八號風球,其勢力逼1999 年風季,我們甚至以為莫拉菲會使香港再現十號颶風信號。而 2008 年則有六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港,當中也有一個九號風球和三個八號風球。

究竟本港 2009 年的風季較為「激烈」,抑或是 2008 年的風季較為「激烈」呢?

若按發出熱帶氣旋警告的紀錄來看,似乎不易比較和得出結論。讓我們來看看熱帶氣旋破壞指數 (TDI) 的年度總計,這指數考慮到風力、雨量和風暴潮各項因素,也許較為客觀。

計算顯示:2009 年總 TDI 是 8.19,2008 年總 TDI 是 8.96,似乎 2008 年是較為「激烈」的風季。

若我們再細分而看,究竟是風大還是雨大呢?我們可總計每年的「TDI風力比重」和「TDI雨量比重」部份。得出

2009 年的風力總計是 6.21,2008 年的風力總計是 6.12,

2009 年的雨量總計是 1.66,2008 年的雨量總計是 2.39,

似乎 2009 和 2008 年本港受熱帶氣旋影響下的風力是差不多的,但雨量方面 2008 年較明顯地比 2009 年多,這也是 2008 年風季「較激」之處。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2009年工作簡報

回望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2009 年,網站瀏覽人數方面和 2008 年差不多,都是接近 55 萬人 (根據 HotRank),這比 2003-07 年平均 35 萬人次有相當的躍進。這可能和 2008及2009年香港風季較「激烈」,並2008年本站有一兩次被傳媒報導有關。

2009年是本站的十週年,小弟在夏季隨了一如往上地留意熱帶氣旋動向外,也特別投放時間改善本站發報系統 (翔龍),加入了很多自動化功能。從2009年本站發出熱帶氣旋報告次數所見,平均每個熱帶氣旋發出7份報告,較去年多40%。

另外,本站也和其他氣象愛好者開發了熱帶氣旋破壞指數 (TDI),把颱風影畫廊轉移到 Youtube 平台,並發展 Facebook 群組。又繼續把熱帶氣旋資料下載「資料庫」化,目前已有2003年開始的資料可供搜尋下載。

網主今年也開始發展 Blog 平台。除了把網主的話及追風者隨筆移植到 Blogger 外,也在年中建立了兩個其他題材的 Blog:

男女關係專題:
愛你一生一世 -loveu1314.net

免費軟件專題:
無破解‧免費用軟體 - crackhacksoftware.com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火山爆發與明日之後


12月21日菲律賓發出火山爆發警告,當局表示在菲律賓中部的馬榮火山可能在數日內爆發,附近的居民需要緊急撤離。立時聯想到最近看的《2012》,當中黃石公園的火山爆發是最深刻的片段之一,當時我在想,若果我是面對2012的一人,我會否也像那瘋子一樣站在山崗上迎向死亡呢?

言歸正傳,很多人都可能認為電影中的天崩地烈和火山爆發是誇張失實,但再看一看網絡百科,不難得知背後的根據,原來黃石公園是目前全球唯一活躍的超級火山,近幾年該地區地質的異常變動頻繁,包括地震,地表隆起等,雖然沒有證據顯示該超級火山會在以後的幾年內爆發,但該火山一但爆發,將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火山爆發,估計火山灰將覆蓋全美3/4的土地;而且火山噴出的毒霧和煙雲更會引發全球性氣象災難,其中包括全球氣溫平均下降12--15度,赤道下雪,季風消失等有如《明日之後》所呈現的滅絕性災難。

當然,現在這樣說可能有點危言聳聽,但換過角度想想,也發現我們所認識「世界末日」的事件諸如溫室效應、殞石撞擊之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地球現在還適合人類居住,背後有千千萬萬的條件恰到好處,但在地球歷史上,其實只是處在於一個短暫而脆弱的平衡之中。

我們不能知到明天會是如何,我們現今若是在忙碌營役之中,又是否應該找一些時間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現在努力爭取的東西是為了什麼呢? 什麼才是有永恆價值的事情呢?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四颱共舞

今日颱風凱薩娜剛在越南登陸,強度正減,而在菲律賓對開西北太平洋上的低緯度地區則同時出現著 18w 及 19w 兩股熱帶氣旋,當中19w作為弟弟卻長得較哥哥快,先增強成熱帶風暴,搶了「芭瑪」這個名字。再後來至傍晚,又有一個20w出現,殿定了西北太平洋四颱共舞的這一個畫面。


曾有人問過西北太平洋上試過同時出現多少個熱帶氣旋?這十年追風以來,我印象中是試過五個,大約是在2000-2002年之間發生的事,在衛星雲圖上仿佛構成一個奧運五環,只可惜當時沒有好好的做記錄,現在已很難証實,若有有心人找到資料,請告訴我...無論如何,今次這個情況也不算常見,實在是東經130E至170E之間今個星期都一連串地有熱帶擾動,奇怪的是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正十分旺盛,季風槽不算活躍呢!有可能是和海水溫度特別高及高空輻散環境有關,明確原因仍有待研究。

隨著凱薩娜在陸上消散,四颱很快又會變成三颱的局面,這三颱其實還不算颱,只是介乎熱帶低氣壓至熱帶風暴間的強度,有說它們會互相合拼,又有說這形勢有點像 1979 年泰培的初始情況,究竟後來它們的發展結果會是如何呢?這的確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網民想像三颱合拼的構圖(來自中國颱風論壇)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熱帶氣旋發報的自動化

自今年8月中日起,小弟集中火力把本站的預報作業系統「翔龍」升級,務求達到大部份預報工作均能達到自動化的理想狀態,最終,小弟希望只有分析理由 (Reasoning) 這部份需要有人手更新。
經過個半月的努力,本站的自動化程度大約達到最理想狀態的 40%,而工作進度則為 70%。其中最大的改進是可以每6小時自動取得定位資料,並使用各氣象台的預測作加權算法自動預測路徑和強度變化。同時系統亦可以自動從網上下載衛星影像作日後記錄之用,這自動化也可以更緊密地追蹤熱帶氣旋結構及路徑的短期變化。
在寫這小文之時,正正是自動化的另一小哩程碑 -- 我們已把熱帶擾動報告轉為圖像化並自動化了,這也是小弟多年來理想中的一種重要功能之一,因為有時擾動一多,小弟也追不及也走漏眼了。現在的資料由 NOAA 提供,加上 CIMSS 衛星雲圖,除了定位外,還有純 T 指數資料可即時掌握系統強度。
第一張自動化產生的西北太平洋概況分析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狂風掃落葉

今年七月有一次九號風球,八月有一次八號風球,這兩次香港吹的風都好像不太強,甚至還不被大家視作為一個烈風的警告。今次的巨爵風暴,才真正是一場烈風襲港,這一晚,我還被街外不停的風聲怒吼吵得難以入睡,可謂近年所少見。

每次風暴過後,走到街上,總見遍地都是落葉斷枝,前述七八月的兩次風暴也見,今次巨爵之後所見的就更多了。



一年內三次這樣看見,這次突然讓我想起這樣的一句話「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

你想我們是樹的本身還是枝子葉子呢?想想每一場的人生風暴過後,我們是在當中平靜安穩的人,還是隨風狂擺,甚為憂慮,甚至被折斷落下的枝葉呢?我想多數應該是屬於後者,特別思想到今天剛好是金融海嘯一週年,正好讓人反思:人面對一場一場的風暴,只能嘆說無奈,或說「Out of my control!」

既然我們是枝子葉子,那什麼是樹木本身呢?也許我們會說是這個社會,因為我們就是這樣走在一起成為群體才能生存,我們好像葉子進行光合作用,有責任回饋社會,而社會又像樹幹整合各葉的供應,分配各枝葉之高低層次,使之能彼此配搭,樹根穩妥全體位置,又吸收泥中養份作枝葉生存的基礎。不過,我們又會排斥和控訴這個社會,並說這個社會存在很多問題和缺憾,這樣說來,樹和枝葉互相排斥,又如何能健全成長呢?風暴一來,大有可能連根拔起,正如今遇如此一場的真風暴,攔腰折斷和東歪西倒的樹木也是彼彼皆是。

散落枝葉成為垃圾堆滿幾車
原來「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這句話是主耶穌基督說的(聖經約翰福音 15 章 5 節)。衪把自己比喻為葡萄樹,並信衪的人比喻作枝子。又說「我是真葡萄樹」(約翰福音 15 章 1 節),表明基督是我們真正的依靠,因為衪是純全,正直,又滿有慈愛的神。聖經中是如此說,而我們信衪的人也經歷過衪的作為而如此認識衪。

三次風暴,一次、兩次,我們都以為無事,誰知第三次,在我們都不以為然的時候,它就要大大的吹襲我們了,這不是一個提醒嗎?告訴我們要常作準備,預備人生忽然臨到的挑戰。願大家也找到那棵真樹,有最穩妥正確的依靠,又作好枝葉,在暴風中得不靜安穩,且常發青綠。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莫拉克淹沒台灣


莫拉克颱風,成為歷史上最多雨的颱風!氣象史上單日降雨的排行榜前十名,莫拉克就佔了九名!昨天光是一天,屏東下了一千四百多毫米的雨,創下史上新高!南部山區短短兩,下了超半年的雨量,氣象局在上修總雨量,不度破表!嘉義最高,可能達到2900豪米。」(華視新聞8月9日報導)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氣侯資料,本港平均一年雨量是 2000~2500 mm,而香港的最大單日雨量是1998年6月9日的411.3毫米 (那次雨災之後香港設立了暴雨警告),可見莫拉克使台灣一天下了一年的雨,而且其紀錄是在香港的六倍以上。可以想像台灣的受災真是十分嚴重。
分析及評論說,今次莫拉克為台灣帶來如此暴雨,理由有三
  • 莫拉克靠近台灣時移動緩慢
  • 莫拉克在台灣以西,環流剛好爬上山面,形成地型雨
  • 莫拉克的環流相當廣闊,且引進了活躍的西南氣流
目前,台灣有很多地方都斷電斷糧,還有失去家園,失去家人摰愛的苦痛... 願我們都起來施以援手,無論是捐獻的,抑或為災民禱告,希望能給當地災民一分支持和安慰。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熱帶氣旋破壞指數TC Damage Index (TDI)

萬二分感謝凱兄找我去研發熱帶氣旋破壞指數 TC Damage Index (TDI) 這個東西,更十二萬分多謝我朋友,同是香港天氣資訊中心版主的紅兔兄和我一起研發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如果沒有紅兔參與的話我一定完成不了,所以他的功勞比我大 ~

十分記得六年多年初入氣象界時第一次造訪熱帶氣旋追擊站一刻我的想法:覺得這裡真的很厲害,甚至會有自行研發的東西——對,我在說的是香港風力指數,能夠以一個數字嘗試去理解香港整體的風力。當然,香港風力指數不是完美的,尤其在西南風的時候指數傾向低估本港風力,但這是別話,不在此詳談。那些時候,愛幻想的我總喜歡想如果我有能力研究類似的指數就好了,結果,今日這件事真的發生了。

這件事想起來也真的有趣,事緣在莫拉菲襲港前夕,我和凱通電話,當中他說到有個想法希望我和紅兔去想,想法取材自熱帶氣旋追擊站早年回顧中「對香港造成的破壞」一項,希望紅兔和我能夠想方法能夠把這樣東西比較客觀地以數字表達出來。在打風後,我就和紅兔開始談這個東西,結果在反覆討論及試驗下用了約十五個工作小時後得出 TDI 現時這條公式。也許,大家會問,到底這十五小時幹甚麼呢﹖其實呢,討論了最久的是有關風暴潮的部份,如何令這個部份的因素比較合理,不是說笑,光是這個部份我們先後改了五六次,改到一個地步,紅兔也許想說出一個字。這十五小時也包括了由天文台的熱帶氣旋報告中抄資料入 excel 和打研究報告這些﹙麻煩﹞工序吧。

再細看 TDI 的總公式,是由三個因素組成,三個因素各自反映了風、雨和風暴潮三方面的影響,而這三個因素以如此的方式設定其實本質上希望把因素中的單位移除以令三個因素是以同一起步點相加。

當然,事實是這個公式各個因素的比重是由直觀所得出,可能大家不會同意,但是這個公式應該大致可以反映香港整體所受到的影響。風力的比重最高當然反映風會影響全港各地;雨的比重約為風的一半則反映熱帶氣旋相關的雨通常不會一下子落了很多,由於短時間內降雨較低,對排水情況較好的市區的影響一般很低,反而對郊區或山坡的影響大得多;最後由於風暴潮的影響局限在沿岸低漥地區,因此比重也就最低。

在閱讀本指數時還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本指數設定時是以非線性指數為基礎,簡單說破壞力的上升比本指數的上升速度為快﹙這方面有點像量度地震的黎克特制﹞。當指數倍增的時候,一般可以預期該熱帶氣旋對本港的破壞大於兩倍,但到底是二點五倍、三倍、還是更多呢﹖我們在制定指數時沒有想到,但也許是個有趣的東西可以讓人想想。

至於這個指數將會如何發展呢﹖凱想過把這個東西延伸去實時和預測兩個部份,但紅兔覺得會很困難,且看會否有任何進展好了。﹙躹躬謝幕﹞

Sam Lau

二零零九年七月三十一日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九號風球的莫拉菲

現在才七月中,至今已有四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港,其中已經有兩個在香港100公里內登陸,究竟是巧合還是背後有某些氣侯趨勢配合呢?這又會否預示接著的幾個月也可能多有熱帶氣旋影響本港?

不過我想有一點真是巧合的,就是今年打風都多是碰上星期六、日,我想可能不少人也被打風影響了自己的假期行程。今次莫拉菲在星期六半夜襲港,這算是一個比較少有的時間,不知是不是大家反正已肯定了第二日一定是假期,從新聞報導所見,今次除了外出追風的人,還多了一批玩風人士?他們在狂風中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看上去好像很有趣,但其實是十分危險。而片段中的追風人士也好像沒太好的計劃和裝備。看見一個一個打上岸邊的巨浪,還有在風中扎馬才勉強站穩的新聞報導員,我也實在替他們擔心呢!在此也借機會奉勸大家,安全至上,不單「欺山莫欺水」,也是「莫欺風」呢!


難得週末,自己也有在下班後看戲吃飯。晚間大部份時間都算天氣平靜,因此都是感恩的。自己不會做外出追風的一派,還是回家上網追風好。所以十一點左右便舉足回家,當時風雨才剛剛開始。回到家時剛剛發出八號風球,心想莫拉菲半夜最接近本港,大有機會一追就追天光,所以都爭取時間小睡片刻。

一點半起來,已經剛剛發出九號風球了。這時心中已經在猜測發出十號風球也不定,始終是個颱風幾乎直趨本港。數算起來,原來對上一個十號風球距今已經差不多十年了。十年一次十號,也是個正常出現的頻率呢。

從深圳氣象局發佈的風力資料看在上午一時至二時間,莫拉菲的中心已橫過大鵬半島,並進入大鵬灣,原來風暴已經在這幾小時最接近本港了。

當看上午三時的資料,莫拉菲已經到達深圳西部。看風力資料,見蛇口一帶轉吹西南風後也未見颶風。似乎莫拉菲的颶風圈只有二三十公里,風圈半徑真是很緊密,這時就知到,十號波已是大勢已去了。


我想,屋外稱得上狂風大雨的時間大約只是一兩小時左右。通常打風,到風尾階段,我家門口那邊的風聲就會呯呯作響,嘈得人無法入睡。不過今次卻沒有這種呯呯的風聲,所以自己感覺今次九號不算太深,也算是一個弱風的九號體驗。

若看風力指數,這次莫拉菲的風力大約是一般八號風球的程度吧,另外,今次莫拉菲來也快去快快,適逢夜深,相信一般人也睡了,可能醒來看見風平浪靜,實在沒想到曾經有過一個九號風球。但我想這也值得感恩吧,因為如此大家星期日的活動應該不太受莫拉菲的影響。

這次的風倒是多雨,天文台一度發出紅雨 + 北浸 + 山泥傾瀉,若要聯想起一個好像莫拉菲的風,綜合路徑、形態和這些雨量,我會同意網友勤的說法,會是最像 1999 年的瑪姬呢!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颱風莫拉菲最新消息


[風暴最新消息] 預料莫拉菲將在星期日早上最接近本港,與風暴相關的雨帶將為本港帶來狂風大雨。按目前預測途徑,莫拉菲可能在香港以東100公里外登陸,若時如此,則香港會較多時間受西風吹襲,因地型阻擋保護,本港境內受普遍烈風吹襲的機會較低。但另一方面,需留意莫拉菲現時已是一股颱風,加上最近剛開始轉向偏西路徑,故還需要特別留意未來12小時風暴向西移動的幅度,待路徑穩定後,才可有更確切的風力預測。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自動更新風力警告

今日開始,本站測試把風力警告自動化。即風力警告 (即強風、烈風、颶風等一系列警告) 將會基於過去3小時的平均風力指數值而自動發出及取消。本站將會留意這自動機制是否合理及穩定,若有需要將會作出修正,並在此向大家匯報。
另外,在風力指數及警報狀態的首頁中,加入達到強風、烈風及暴風程度的自動氣象站數目,且將之分為市區和離岸及高地兩組別。也設有覆率 (覆蓋率),計算是達標氣象站數目除以該組別內的總氣象站數目。這個新指標將有助大家更快得知香港境內的風力分佈,例如說,是否已經普遍受到強風影響?現時的強風是否只局限於離岸及高地?等等‥


***
今日蘇迪羅襲港,適逢放工比較得閒,有諗過去海傍追風影些片放上影畫廊。但發覺風力又不是想像中大,又突然湧起更新網站的念頭,所以就回去做了這堆東東出來了。

其實如果出外追風,這一類沒什麼雨的乾風真是很好,既安全又不用濕身。
哈哈,我都是錫身之人,不是太冒險,還是留在家中上網追吧 :P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十年人語

這天正想著應如何寫一篇關於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十週年的文章,但又發覺,一個人自說自話沒什麼意思,因為這不是我的網站,而是大家的網站,於是,就急急請來各方好友來賜站贈言...排序跟字母先後...

Brian Leung: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HKCOC 有幾多個十年,打風要繼續痛痛快快!!!

Edward:
十歲生日快樂! 祝HKCOC繼續專業, 繼續創新!

Harry Lau:
祝 hkcoc 生日快樂, 繼續為風迷服務~

Hz:
HKCOC十周年有十仔

Martin:
長做長有

Ming: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zK:
十年前,十年後,HKCOC,一直專業。生日快樂 =)

藍藍:

萬有轉變如風逝
南海幻化醉測計
十載風情暖不退
年年添已持更薪
人事盡為仰首託
子臨喜迎無可比


***
謹在此多謝各方人士支持,最後還是要多謝天父時刻為我持守這個網站,沒有衪,我是什麼都作不了啦!

至於本站十週年的回顧,請看「關於本站」部份,請請!

註* 如果還有好友的贈言來,我會後補加上這裡。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今年風季會是如何?

1. 剛剛有今年第一個一號風球,是遲抑或早呢?

每年第一個引致香港天文台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熱帶氣旋,又稱「初旋」。參閱香港天文台技術文件 460,當中這樣說:「從 1961-2000 年的分析數據中,初旋平均出現於6月18日,最早發生在1967年4月9日,最遲在1998年8月9日」。最遲初旋的紀錄在在2005年被珊瑚的8月12日所打破。至於今年,初旋出現在6月20日,相當接近平均值。

2. 南中國海及西北太平洋至今合共三個熱帶氣旋,是偏少嗎?是受到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嗎?

讓我們來簡單比較一下過去 5 年同期 (截止6月下旬) 的情況
















2009年 -- 03w
2008年 -- 07w -- 強拉利娜
2007年 -- 02w -- 接近中性 (終年 26 tc, 03w在7月初)
2006年 -- 02w -- 接近中性 (終年 26 tc, 03w在6月尾)
2005年 -- 04w -- 厄爾尼諾 (終年 25 tc, 05w在7月中)
2004年 -- 09w -- 厄爾尼諾

(ENSO數據來自澳洲氣象局)

簡單這個比較,很難看出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與熱帶氣旋生成有何種關係。但或許可以看到的是,今年較為接近 06,07 年中性的情況。

又看一看澳洲氣象局最新南方濤動的消息。氣侯數值預報說今年下半年有轉為厄爾尼諾的可能,這表現為過去數個月赤道東太平洋水溫上升,且信風減弱。不過即使預報屬實,相信厄爾尼諾對風季的影響也要留待下年風季才見明顯。

3. 總括而言,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對今年風季的預測如何呢?

本站認為今年會較為接近 06,07 年的情況,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大約共有 26-28 個熱帶氣旋可能有四至五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港,有一至兩個可能為本港帶來烈風或以上風力 。

值得留意的是,以往秋季被譽為是風季的最後一擊,如今好像買少見少。記憶中在九十年代如謝柏、寶斯一類的秋季超颱,又有2000年象神一類的轉向風,看東北季候風加熱帶氣旋所構成的壓梯,使颱風在數百公里外香港也有頗強風力的這份氣勢,近年又去了那裡呢?這會不會是氣侯轉變的其中一個結果呢?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新的熱帶氣旋分級制

香港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在今年3月18日的記者招待會中宣佈(連結),天文台今年開始會將「颱風」分為三級(請比較附表),以下是引述講稿中所記述的內容:「為了讓市民對較強的颱風更加提高警覺,我們決定將目前的「颱風」分為三級,即「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請大家注意 :不論那一級颱風正面襲港都需要發出十號風球,市民都需要採取全套禦防措施。」

究竟天文台基於什麼因素而作出這決定,並認為這樣分級的確可以提高市民對較強颱風的警覺性呢?會不會是傳媒的聲音呢? 去年小弟曾聽過一些傳媒比較說,美國和台灣也有把颱風(即中心風力每小時118公里以上的熱帶氣旋)分級,為什麼香港卻沒有這樣分呢?是不是香港比較落後?如今天文台終於把颱風進一步分級,是否值得讚許?

不過,天文台的分級方法卻是有別於其他國家的(請比較附表),我想其中一個考慮是,當熱帶氣旋影響香港時,大都因近岸影響而減弱了。過去二十年來,都很少時速超過 200 公里的颱風直接威脅本港,所以香港分級有別於其他地方,我覺得也有其合理性。

不過,傳媒卻指出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問題,就是「字面混亂」的問題,例如說:「一個強颱風威脅本港而只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市民會如何理解呢?但我自己卻認為,似乎不見其他國家會有這些誤會,難道香港人語文能力特別差?還是香港人批判力特別高,力求完美呢? 在此,小弟其實並不是想帶出什麼結論,只是想帶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大家從更廣闊和更客觀的空間去思想和討論這個新制度。

網誌存檔